杭州,古稱臨安,古都之一,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因風景秀麗,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杭州得益于京杭大運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發(fā)達的絲綢和糧食產業(yè),歷史上曾是重要的商業(yè)集散中心。杭州地處中國華東地區(qū)、錢塘江下游、東南沿海、浙江北部、京杭大運河南端,杭州人文古跡眾多,西湖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
今天帶大家一起分享杭州深厚的美食文化,杭州有哪些傳統(tǒng)名菜,下面一起了解下:
西湖醋魚西湖醋魚,又稱“叔嫂傳珍”“宋嫂魚”,前身為“宋嫂魚羹”,是杭州市傳統(tǒng)風味名菜。其以草魚等食材用料烹制,色澤紅亮,肉質鮮嫩,酸甜清香,口感軟嫩,帶有蟹味,別具特色。
西湖醋魚源于南宋京都臨安。宋五嫂為南宋著名民間女廚師,高宗趙構乘龍舟西湖,曾嘗其魚羹,贊美不已,于是名聲大振,奉為膾魚之“師祖”。從此,宋嫂魚羹揚名世界;其后又經名手整治,乃成西湖醋魚與宋嫂魚羹兩種名菜,流傳至今。
龍井蝦仁是一道杭州傳統(tǒng)名菜。龍井蝦仁因選用清明節(jié)前后的龍井茶配以蝦仁制作而得名,是一道具有濃厚地方風味的杭州名菜。成菜后,蝦仁白嫩、茶葉翠綠,色澤淡雅,味美清口。相傳有一年清明,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訪,曾在龍井附近的一個村姑家避雨,喝了她家的龍井新茶后感覺甚好。雨過天晴,討得一包茶葉離去。日暮時來到一家小店,點了道清炒蝦仁,然后拿出茶葉讓店小二泡來喝。不想,掏茶葉包時被店小二無意中瞥見便衣底下的龍袍一角,急忙報告正在炒菜的店主,店主聽了一驚,竟把小二剛剛遞過來的那包茶葉當成蔥花撒進鍋里,慌慌張張端了出來。不想乾隆還沒吃菜,已聞到那獨特的香氣,眼前一亮,夾上一筷子入口,甘香彌淪于齒頰,太和之氣縈繞兩腮,真是無味之至味呀!連連稱贊:“好菜!好菜!龍井蝦仁!”從此名揚天下。
杭州東坡肉是浙江省杭州市的一道特色名菜,屬于浙菜系。東坡肉是以蘇東坡的名字命名的菜肴。追本溯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chuàng)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是杭州菜的代表之一。正宗的蘇東坡東坡肉,肉皮油亮,入口即化,肥而不膩,讓人越吃越愛吃。
宋嫂魚羹,始創(chuàng)于南宋淳熙年間,是杭州市傳統(tǒng)風味名菜。宋嫂魚羹通常將鱖魚或鱸魚蒸熟后剔去皮骨,加上火腿絲、香菇、竹筍末、雞湯等佐料烹制而成。成菜后,色澤油亮,鮮嫩滑潤,味似蟹肉。
相傳,南宋淳熙六年,宋高宗趙構登御舟閑游西湖,命內侍買湖中龜魚放生,宣喚中有一賣魚羹的婦人叫宋五嫂,在西湖邊以賣魚羹為生。高宗吃了她做的魚羹,十分贊賞,并念其年老,賜于金銀絹匹。從此,聲譽鵲起,富家巨室爭相購食,宋嫂魚羹也就成了馳譽京城的名肴。
叫化童子雞是杭州市的一道傳統(tǒng)名菜,屬于浙菜系-杭州菜;此菜雞身白凈,肉酥離骨,食不嵌齒。相傳,古代有一個流落到江南的叫化子,一天由于饑寒交迫而昏倒,難友為他偷來一只小母雞卻又苦于缺鍋少灶,就用泥把雞飼包起來放入火堆中煨烤,剝開食時,竟意外地發(fā)現(xiàn)此雞香氣四溢,味道極好。后來這一方法傳到酒樓,經廚師的不斷改進,在傳統(tǒng)制作方法基礎上加以改進,選用肥嫩越雞,以竹箬殼、鮮荷葉包裹,最外層包上酒壇泥,先用猛火,后改文火煨成?,F(xiàn)制現(xiàn)吃,清香撲鼻,鮮嫩可口,終成名菜。
沙鍋魚頭豆腐,是杭州的傳統(tǒng)名菜。是由魚頭、豆腐等主要食材做成的一道菜品,味道鮮美,營養(yǎng)價值非常豐富。
相傳乾隆微服出訪到吳山,半山腰逢大雨,淋成落湯雞。他饑餓交加,便走進一獨居人家找一些食品充饑。屋主王潤興是一個經營小吃的小販,見來人如此模樣,頓生同情心,可是家窮四壁,便把沒賣出去的一個魚頭和一塊豆腐加一些味料放進一個破砂鍋中燉好給乾隆吃。這時的乾隆便覺得這菜比宮殿中的山珍海味還好吃。
乾隆再次到吳山,他沒忘記這位王小販,又去這間破屋子,對王說:你手藝這么好怎不開一個飯鋪,王說:我自個都吃不飽哪有錢開店。乾隆就賞賜他五百兩銀子,還提筆寫下“皇飯兒”三個大字,落筆竟是“乾隆”二字。王潤興這才知道他遇上了當今皇帝,驚得長跪不起。從此,王潤興便把乾隆御筆“皇飯兒”掛在中堂,并有一副對聯(lián):“肚饑飯碗小,魚美酒腸寬;問客何處好,嫩豆腐燒魚?!濒~頭豆腐也成為王潤興的看家名菜。
糟燴鞭筍是杭州市的一道特色名菜;該菜品以嫩鞭筍加香糟,經煸、炒、燴制作而成,鮮嫩爽口,香味濃郁,富有特色。該菜經杭州廚師的不斷改進,現(xiàn)已演變成素葷兩用的糟燴鞭筍。素的用嫩鞭筍加香糟,并配以芝麻油、濕淀粉等佐料;葷的則將菜油換成豬油煸炒,以雞油代替芝麻油淋澆。
筍干老鴨煲是浙江省杭州市的一道特色名菜,其采用隔年老鴨、天目山筍干、陳年火腿、野山粽葉等做做而成,該菜品湯醇味濃,油而不膩,酥而不爛,生津開胃。老鴨煲的主料取自江南土鴨,即中華綠頭鴨。將老鴨宰好、煺凈,放入沸水鍋焯去血污,挖掉鴨臊,洗凈。將粽葉、老鴨、筍干、火腿放入砂鍋,加入蔥、姜、黃酒、高湯、老鴨原湯、藥料包,用文火燉4—5小時,揀去粽葉、蔥、姜,用精鹽、味精調好味即可。
西湖牛肉羹,是杭州市的一道傳統(tǒng)名菜。源自宋朝,歷史悠久,該菜品通常會提前上席作為潤喉開胃的羹湯,深受普通老百姓喜愛。
據(jù)專家考證,西湖牛肉羹最早的祖宗應該是酸辣湯和肉粥,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在宋代流傳甚廣來看,在食物里加入辛溫香燥藥物有益行氣,故辛辣味食品頗為流行,在此基礎上改進為胡辣湯。宋室南渡后,胡椒、八角、肉桂等北方常見香料在杭州被簡化,而江南特產的一些時鮮貨如菇類、春筍等也被加入到了胡辣湯之中。南北產醋口味的巨大差異也加速了湯羹味道的轉變。主要口味是酸和辣的胡辣湯,漸漸演變成鮮酸爽口的西湖牛肉羹
西湖莼菜是西湖美食之一,莼菜口感嫩滑,雖然是一道素菜,但是,吃過之后很難讓人忘記。一般會做成湯,喝起來味道極鮮。
西湖的莼菜,又名馬蹄草,水蓮葉,很早以前就是我國的一種珍貴水生食品。相傳清乾隆皇帝巡視江南,每到杭州都必須以莼菜進餐。而把莼菜與松江鱸魚并提的“莼羹鱸膾”之說,則在《晉書》中已出現(xiàn)。還有一個“莼菜之思”的故事;傳說晉朝的張翰當時在洛陽做官,因見秋風起,思家鄉(xiāng)的美味“莼羹鱸膾”,便毅然棄官歸鄉(xiāng),從此引出了“莼鱸之思”這個表達思鄉(xiāng)之情的成語。
本文鏈接:http://www.guofajx.com/news-521434.html舌尖上的杭州 杭州十大傳統(tǒng)名菜(杭州十大傳統(tǒng)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