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jié),搶火車票都是一件難事,互聯網公司們也瞄準這個需求推出了多個搶票軟件,高鐵管家便是其中之一。
春節(jié)期間,不少網友吐槽稱,高鐵管家在購票時存在著強制捆綁增值服務等現象。甚至在沒有搶到票的情況下,這些增值服務也并不退費,這引發(fā)了眾人不滿。
目前,高鐵管家的母公司活力集團正在沖刺IPO。該公司號稱在中國“一站式綜合出行平臺”中位居第二,僅次于攜程,但市場份額卻僅有1.2%。
另外,活力集團旗下還有一款航班管家也陷入亂收費的漩渦之中。兩大支柱產品均引發(fā)不滿,活力集團如何講出IPO故事?
“搶不到票,還要亂收費?”
春節(jié)期間,不少網友在新浪旗下黑貓投訴上反饋,高鐵管家存在亂收費、誘導消費等現象。
一位網友投訴稱,1月24日,他在高鐵管家App上搶票,購票過程中并未注意它自動勾選了一個名為“管家安心訂”的服務,當搶票失敗的時候進行退票,結果才發(fā)現莫名購買了這項50塊錢的服務,并且該服務的金額無法退款。
他認為,該服務在購票過程中默認自動勾選,存在誘導消費行為。而針對此問題,高鐵管家App僅以機器人回復應付,未提供具體解決方案。
實際上,這類案例不在少數。還有網友表示,他于2月1日使用高鐵管家購買邵陽至深圳北的高鐵票,在未被平臺清楚告知的情況下強行收取了上述服務產品,“總共下了兩個訂單,合計收取安心訂產品費用73元。當天我取消了相關訂單,發(fā)現退款金額少于支付金額,希望退還。”
而除了“管家安心訂”,高鐵管家App還有加速套餐等產品售賣。有網友投訴,自己購買了高鐵票和加速套餐,搶票失敗只退了錢款但不退加速包費用,要求退還加速包費用并且加強平臺管控。
新浪科技看到,黑貓投訴上針對高鐵管家的投訴量達5769件,大多數均為退款相關問題。網友們普遍認為,在并沒有為用戶搶到票的情況下,高鐵管家應該退還收取的增值服務費用。
另外,新浪科技實測發(fā)現,高鐵管家在買票時確實存在著涉嫌誘導消費的行為。
以2月6日的北京南至上海虹橋的高鐵票為例,高鐵管家在購票頁面優(yōu)先推薦的是捆綁了管家安心訂服務的購票方式,并且該購票方式的展示價格為587元,而12306官方購票方式的展示價格則為589元。
但實際上,第一種購票方式的展示價格并沒有把要額外收費42元的“管家安心訂”服務的價格計算進去,用戶在支付時稍不留意就會被默認購買該服務。
自稱“行業(yè)第二”,市場份額只有1.2%
值得注意的是,高鐵管家的母公司活力集團目前正在沖刺IPO。
資料顯示,活力集團成立于2009年,創(chuàng)始人王江曾是美團、UC瀏覽器、e代駕等知名互聯網企業(yè)的天使投資人。有意思的是,美團創(chuàng)始人王興也是活力集團的股東,截至IPO前持股2.28%。
在招股書中,活力集團也披露了高鐵管家的商業(yè)模式。招股書顯示,高鐵管家提供從12306的官方在線票務平臺以及線下代理處購票的火車票服務。高鐵管家不會就提供火車票務服務收取傭金,但一般會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及會員產生收入。
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高鐵管家出售的火車票數量分別約為7850萬張、3850萬張、8930萬張及4740萬張,合共產生火車票GMV分別約95億元、49億元、123億元及60億元。
可以說,通過各種增值服務,高鐵管家已經賺得盆滿缽滿,但用戶們的權益卻無法得到保障。除了誘導消費,加速包服務也早已被12306官方多次辟謠。
日前,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單杏花表示,第三方平臺的搶票服務包只是加價的一種手段,通過制造成功率提升的假象,讓旅客覺得多交錢就能增加搶票成功的機會,但實際上成功率根本無法保證。
鐵路部門此前的測試結果顯示,加錢和沒加錢后的搶票效果并無差別。也就是說,第三方軟件加錢搶票只是一個噱頭,本質上是利用旅客急于購票的心理來獲取額外收益。
實際上,除了高鐵管家,活力集團旗下還有一款名為航班管家的App。而航班管家在黑貓投訴上也擁有2206件投訴,同樣集中在捆綁消費、強制購買安心服務包等等。
招股書顯示,活力集團的營收主要來自旅行相關服務、線上營銷服務、數據及技術服務三大板塊。
旅行相關服務貢獻了近九成收入,2024年上半年為2.52億元,占比為89.5%;而旅行相關服務中包括交通票務服務、商旅管理服務、網約車服務、住宿預訂及其他服務。
其中,交通票務服務是其收入支柱,2024年上半年的收入為2.06億元,占比為73.1%。
也即是,高鐵管家和航班管家的訂購火車票和機票服務,是活力集團的營收支柱。但這兩個支柱產品都陷入用戶的亂收費吐槽之中,這對活力集團沖刺IPO并不是一件好事。
另外,活力集團在行業(yè)中的業(yè)績表現也不算優(yōu)秀。招股書顯示,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活力集團2023年的總交易額為308億元,在中國一站式綜合出行平臺中位居第二,僅次于港股上市公司攜程。
但尷尬的是,攜程的市場份額為31.6%,而活力集團僅為1.2%。
排名第二背后,是活力集團發(fā)明了“一站式綜合出行平臺”這個比較方法。而在綜合互聯網出行服務提供商中,活力集團的GMV僅排名第十一。
市場份額排名落后,支柱產品又深陷用戶維權,活力集團沖刺IPO之路恐怕不會那么順利。
本文鏈接:http://www.guofajx.com/news-133549.html貪婪的高鐵管家:車票沒有 費用照收